一、綠化植栽之實質機能
人類最早栽培的植栽是農作物,取其可食,隨著文明的發展,開始栽培可作為香料、染料、飲品的植物,並利用植物作為遮蔭或圍籬;直至今日,植栽本身的機能仍是設計上的重要考量,尤其是在現代都市當中,即使有許多公園、校園、綠道等開放空間,但混凝土等硬舖面的比例仍然非常地高,且各種人工結構物排列密集,造成許多極需綠化卻嫌生長條件不良的特殊空間,其植栽的滯塵、吸熱等機能則相形重要。
(一)人身環境改善效果
屬綠化的直接效果較為重要的植栽機能包括微氣候的緩和、噪音的降低、安適感的提升、火災延燒的預防及避難路線的確保,以下分別說明之:
-
微氣候的緩和
包括空氣的淨化、溼度的調節、防風、日照量的減少等,根據學者研究顯示,植栽對溼度與日照量的影響均因植栽覆蓋面積增加而提升(Takakura et al.,2000),在其他方面,植栽的有無亦造成明顯的差異。
-
噪音的降低
植栽降低噪音的效果主要來自植栽本身的特性、植栽的組合方式及植栽帶的寬度,一般說來,若是葉片較厚的植栽以複層栽植的手法構成較寬的植栽帶,可達到較佳的減噪效果(林慧盈,2000)。
-
火災延燒的預防
在行道樹的選用上常會考量該樹種的防火特性(耐熱、不易燃燒),特殊綠化雖然受限於栽種空間和形式,無法運用大型的喬木,但經實驗證實,即使是壁面綠化所用的植栽,都具有與喬木相類似的性能,燃燒的臨界溫度自2000C至4000C不等。
-
避難路線的確保
除了不易燃燒之外,植栽的葉片可隔絕輻射熱,在分秒必爭的緊急情況下,由植栽所形成的空間可作為逃生路線,因此植栽的連續性非常重要。
(二)經濟效果
所謂經濟效果在此係指特殊空間在經過綠化後所節省的金錢,或是同樣花費,卻可得到比其他設施更好的效果,可分為建築物的保護、省能及宣傳集客等三方面,亦屬於特殊綠化的直接效果。
-
建築物的保護
建築物的表面可能因為時間的關係逐漸劣化,也會受到酸雨、紫外線、溫度等影響,但可藉由植栽之覆蓋來預防。
-
省能
主要是指溫度的調控,植栽覆蓋在建築物表面可使室內冬暖夏涼,其隔熱效果甚至比人造的隔熱材料為佳,與溫度控制息息相關的就是電費的支出,以單項來看,人工地盤的綠化成效又比壁面綠化略佳。
-
宣傳集客
綠化植栽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,對於商業性空間(街道或廣場)而言格外重要,同時也是企業行號的形象訴求之重點,在國內外均有許多因綠化成功而成為話題的案例,不但成效具體可呈現,也不像人造廣告物容易引發爭議。
(三)都市環境改善效果
為綠化植栽之間接效果,均自上述直接功能衍生而來,對一般都市或市鎮而言,可分為氣候改善、資源節省、空氣淨化、水份涵養、都市生態及景觀構成等方面。
-
氣候改善
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溫室效應的緩和,雖然降溫幅度依選用的植栽不同而異,但在植栽固定的情況下,降幅與綠覆率為線性關係,亦即植栽覆蓋比例越高,溫度降低的量就越大,而且在都市發展越密集的地方,成效越明顯。
-
資源節省
前述綠化植栽的省能效果可以節省溫度調節的用電量,進一步說,就是節省電能的使用,可大幅降低發電成本,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地球資源的永續利用,並減少因發電而產生的污染。<
-
空氣淨化
都市中的綠化植栽均有吸收CO2、O3、NOx、SO2、塵埃、重金屬等物質的功能,以特殊綠化而言,由於多數位於交通或人群特別密集的區域,吸收有害物質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,亦與綠化面積呈正相關。
-
水份涵養
水是隔絕火災蔓延及調節氣候最重要的元素,因此,植栽所能留住的水份越多,成效便越佳;根據日本政府建設省的研究,覆蓋比例越高,保水能力愈良好,而木本植物又優於草本植物。
-
都市生態
特殊空間的綠化不但使綠意增加,同時提高的綠地之間的連續性,包括水平與垂直兩個方向,對於小型動物如昆蟲、鳥類的生活習性等均有正面助益。
-
景觀構成
綠化植栽本身即是重要的景觀元素,同時可以修飾、遮蔽可能造成視覺衝擊的設施,並擔任調和周遭環境的角色。
二、綠化植栽之美學機能
一般植栽設計的考量重點不外乎植物特性及其整體結構(洪得娟譯,1997;Austin,1982),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包括線條、色彩、形態、質感等,其中,色彩(color)與形態(form)分別是設計時最引人注目的手法,在某些造形設計的書中,作者認為形態屬於理智,而色彩是偏向情感的,因此在心理量的探討上,色彩是較適當的變項(呂清夫,1985;林書堯,1995;曾怡錦,2000);而經研究證實,能夠影響人們認知的植栽細部屬性包括了色彩與質感兩方面(Serpa & Muhar,1996)。
基於上述理論,可得知色彩實為植栽設計時的重點。由於都市與鄉村或山區環境有實質特性上的顯著差異,植栽的生長有所限制,故Arnold(1980)提出一致、組織、幾何樣式、空間轉換、比例及光影等六項,作為人口較集中之地區植栽設計所特有的原則,前三項為實質原則,後三項為抽象原則,以下分別說明之:
(一)一致(coherence)
雖然因為「多樣化」觀念的興起,在包括都市在內的許多地區已逐漸減少對一致性的強調,但景觀元素的高度一致的確有助於偏好與認知的提升,如Nasar在1999年針對都市商業街道招牌景觀所做的研究,結果顯示紊亂程度越低的景觀,越能得到較高的偏好與較正面的認知。
(二)組織(organization)
組織其實是構成一致性的要素之一(Nasar,1988),意味著有秩序、有一定的構成方式,可以降低人們的不確定感(Nasar,1999),協助觀賞者辨識自身所處的環境。
(三)幾何樣式(Geometric pattern)
上面提到,形態可謂設計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,因其具有特別的視覺力量,人們的目光會尋找景觀中的幾何形狀,如四株構成菱形的樹等(呂清夫,1985;張恒輔譯,1997);規則的幾何形同樣有助於環境的辨識。
(四)視覺轉換(Transition)
植栽可作為空間與空間、空間與建築物之間的轉換,也是各種風格形式的最佳連結物,乃是視覺上的過渡橋樑,一般的綠籬即是最好的例子。除了有空間上的阻隔或視覺通透等效果外,亦為馬路與庭園或公園之間的緩衝。簡言之,植栽可以減輕環境中的視覺衝擊。
(五)比例(Scale)
Scale在植栽設計上有許多不同的意義,但在最重要的是改變空間尺度,如在高聳的大樓之間,行道樹的樹冠可以塑造出較為低矮的屏蔽。根據Serpa和Muhar在1996年的研究,植栽的色彩和質感都對觀賞者的空間感都有顯著的影響;另一說與植栽分佈相對於硬體結構之比例(proportion)有關,認為整體的和諧能給予觀賞者舒適的感受(Austin,1982)。
(六)光影(Light and shadow)
光線給予空間生命感,而造成光影變化的塑材沒有比會隨時序變化的植栽更適當的了,無論是季節交替或自然生長,都可以形成豐富的視覺景觀;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遮蔽不必要的光線也是都市植栽的重要目的之一,覆蓋在建築體表面的植栽可在最小空間中達到最佳的效果(Takakura et al.,2000)。
簡言之,綠地植栽設計原則係在考量上述六大原則的前提下,在色彩、造形、質感等方面進行變化,並因基地特性與需求,適當地加入各種組合手法,如平衡、重覆、焦點等。